由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科学》编辑部、拉萨师范专科学校(筹)共 同主办的“第二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于2004年6月9日至17日在徐州、拉萨两地先后举行。这是继2001年12月“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成功举办后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又一盛会。本届论坛的发起人是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科学》主编杨亦鸣教授,海外召集人是哈佛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冯胜利教授。
应邀参加本届论坛的海外学者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薛凤生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冯胜利教授、南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李艳惠教授、洛杉矶加州大学中文部陶红印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徐杰教授,日本松山大学人文学部方经民教授等。来自境内的学者有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吴福祥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范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殷国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葆嘉教授等。
大会开幕式由杨亦鸣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研究员致开幕词。沈先生认为,“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的再次成功召开,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为本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海内外华裔学者的交流树立一个典范?!泵拦砗ザ碇萘⒋笱Ф窍笛Ψ锷淌诤凸鸫笱Ф窍捣胧だ淌谠诳皇街麓侵斜硎?他们非常高兴以海外学者论坛这种形式与国内各位同道交流,因为海外的中国语言学研究者也希望加强与国内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研究真正贴近中国的文化和汉藏语言事实,与国内语言学家一起推动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论坛期间,海内外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就自己关注的语言学各领域的研究论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和总结了我国语言学繁荣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与会学者都是目前国内外从事中国语言研究的一流专家,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薛凤生教授在题为《汉语句式特色之成因一赵元任先生给古文句法研究之启示》的演讲中根据赵元任先生对待汉语研究的一些观点,归纳出汉语句式的八条特色, 并将其用于解释汉语古文句法现象。事实证明,充分考虑汉语句式之特色,不仅对我们解读古文献的语意及其句子结构大有裨益,而且往往同一般的语法理论相辅相成, 从而真正实现“西方的语言理论与汉语研究的结合”。李艳惠教授在题为《连接省略是省略吗?》的演讲中,从句法分析的角度论证,“语言一般而言没有连接省略的现象”, 所谓的连接省略其实是一种平行结构的线型化。冯胜利教授《轻动词移位与句法训沽学》的演讲试图从轻动词的句法运作上来说明汉语词义演变和词汇派生的句法原理,由此,很多同源词的派生关系、合成词的某些反常现象以及传统训话上的词义演变都可以因之而赋予句法的理据。这种思路,可谓是汉语训话学研究的一大突破。徐杰教授在题为《“菜单式”语法分析理念》的演讲里提出,人类语言潜能是个巨大的算法系统( 大“菜单”) ,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语言现象,都是这个算法系统的“部分”实例化和外化结果(“点菜”)。语法学家的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个“大菜单”的具体内容, 为具体语言具体“点菜”。方经民教授在题为《地点域/方位域对立和汉语句法分析》的演讲中指出,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的空间区域范畴可分为地点域和方位域两类。演讲选取存在主语、存在判断主语、处所定语、处所主语、处所话题等句法位置讨论各类名词的空间性要求,分析空间存在关系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各种功能变异,试图揭示“地点域/方位域”的对立对现代汉语句法分析的影响。陶红印教授《从自然谈话的角度重新审视汉语所谓的话题(主题)现象》的演讲另辟蹊径,从观察真实的对话语言人手,对汉语话题句的各方面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陶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上讨论很多的话题结构在真实对话中并不占主流,真实的对话语料既可以对汉语话题结构的研究提出挑战,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点。
境内学者就“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这个大论题发表了系列专题演讲。陆俭明教授在题为《汉语语法研究没有尽头》的演讲里认为汉语语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汉语语法研究大有可为。范晓教授在《语法结构的规律性和灵活性》的演讲里讨论了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些规律和例外,并对此做了解释。沈家煊研究员在《语义演变与语用推理》的演讲中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一些汉语语义、语法问题做了新的解释。 殷国光教授在题为《关于<吕氏春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中以配价理论为背景, 讨论了当代语法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和解释力的问题。李葆嘉教授在题为《人工语言脑: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研制思路》的演讲里对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研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吴福祥研究员在题为《汉语体标记“着”“了”的使用为什么没有强制性》的演讲中从语言类型学等方面解释了汉语体标记的使用没有强制性的内在原因。杨亦鸣教授在题为《神经语言学的历史、性质、任务及方法》的演讲里全面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各方面情况。在拉萨段会议期间,会议特别邀请了拉萨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长扎西桑珠高级讲师做了题为《藏族语言与文化概观》的大会演讲,向大家介绍了藏族的文字、语言及宗教和民俗文化,使大家对藏语及藏文化有了更深人的理解。
和上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形式同中有变。同的是演讲形式不变,海外学者的大会演讲,仍由境内学者担任大会主席和讲评人,评价和分析海外学者的演讲内容,既有利于听众对讲座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有助于海外学者了解境内学者的研究思路;境内学者的专题演讲,则由海外的学者担任主席和讲评人,有别于大会演讲,专题演讲采用的形式更像座谈会,留给与会者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更多一些,这样,使得台下的听众与海内外学者有了更直接的交流。不同的是,这次论坛增加了西藏段的活动,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中外语言学者贴近汉藏语言事实,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江苏和西藏两省区之间的科学研究的合作。这样不仅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增进东西合作,发展西部的科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6月17日,论坛闭幕式在拉萨师范专科学校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研究员为本届论坛做了精彩的学术总结。杨亦鸣教授致闭幕辞, 表示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今后还会再办下去,从而给更多的海内外学者创造交流的机会,为促进中国语言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李艳惠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徐杰教授也在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李艳惠教授在致辞中特别提出,参加这次会议,特别是实地观摩了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科研实验工作, 她对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有了更深人的了解, 对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在神经语言学和工程语言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十分钦佩, 她表示, 有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这样具有踏实学风和开放精神的研究团队,她对中国语言科学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徐杰教授在致辞中就现代语言科学理论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双语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这次论坛的主办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徐州师范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又一个语言学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其“语言学研究在神经语言学等几个重要领域己经走到了学科的最前沿”。
本届论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江苏省和西藏自治区对显示两省区科学研究互动合作的这次论坛特别重视。西藏教育厅厅长宋和平、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孙燕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徐之顺、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张竹繁、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荣启、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均到会致辞。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宋和平厅长、江苏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都在闭幕式上对这次论坛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加强和发展两省区教育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西藏日报》、《徐州日报》、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徐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对本届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来自全国多家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与研究生、本科生共40余人参加了本届为期8天的学术论坛。
(余光武 张强)
《语言科学》2004年第5期108-109页